|
1930年代中國詩壇的重大事件:中國詩歌會的建立
我國三十年代尖銳激烈的階級斗爭和風起云涌的救亡活動,為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源泉;蓬勃開展的左翼文藝運動,又為詩歌創作指出了較為明確的方向。革命現實主義詩歌在這一時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。中國詩歌會的出現,正鮮明地體現了這一趨向。
中國詩歌會,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,前身系“左聯”領導下的詩歌組。
中國詩歌會的發起人為穆木天、楊騷、任鈞(盧森堡)、蒲風(黃浦芳)等。
他們在《緣起》中說:“在次殖民地的中國,一切都浴在急雨狂風里,許許多多的詩歌的材料,正賴我們去攝取,去表現。但是,中國的詩壇還是這么的沉寂;一般人在鬧著洋化,一般人又還只是沉醉在風花雪月里。”中國詩歌會成立的目的,就是為了廓清新月派、現代派在詩壇造成的迷霧,推進和發展革命的詩歌運動。
1933年2月,中國詩歌會創辦機關刊物《新詩歌》旬刊(后改半月刊、月刊)。《新詩歌》的《發刊詩》表達了中國詩歌會詩人共同的創作主張:
我們不憑吊歷史的殘骸,
因為那已成為過去。
我們要捉住現實,
歌唱新世紀的意識
……
壓迫剝削,帝國主義的屠殺,
反帝,抗日,那一切民眾的高漲的情緒,
我們要歌唱這種矛盾和它的意義,
從這種矛盾中去創造偉大的世紀。
我們要用俗言俚語,
把這種矛盾寫成民謠小調鼓詞兒歌。
我們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,
我們自己也成為大眾中的一個。
中國詩歌會主張“捉住現實”,就是要繼承和發揚“五四”以來由郭沫若、蔣光赤、殷夫所代表的新詩的戰斗傳統,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,更具體地說,就是要反蔣抗日;提倡“大眾歌調”,就是要創作大眾化的詩歌,使詩歌普及到群眾當中去。
|
|